群星的最後一顆消逝了
◎王丹

如果不是因為我在哈佛念碩士的時候選修過英國文學的課程,如果不是那門課我的結課論
文寫的是布魯姆斯伯利團體(Bloomsbury Group),我可能跟很多人一樣,不會注意到《
紐約時報》上的一則訃告:九十一歲的英語詩人饒施(Paul Roche)因癌症不治,在他美
國的家中去世。訃告給他的頭銜是——「布魯姆斯伯利團體的詩人」。而且,他也許是那
個團體中仍舊在世的最後一個人。隨著他的去世,那片璀璨的群星就完全隱入時間的銀河
了。

就像布魯姆斯伯利團體裡面很多成員一樣,饒施也有著很傳奇而浪漫的情感歷程:1953年
他的情人為他生下長子之後離他而去,次年他認識一個在歐洲旅行的美國姑娘,之後一連
有了四個孩子,但是在1983年離婚。聽起來很簡單的家庭生活的背後,是他與另外一位布
魯姆斯伯利團體的重要成員,畫家杜坎.格蘭特(Duncan Grant)長達三十年的同性愛人
關係。他們並未生活在一起,但是格蘭特臨終前去世在饒施家中。他們的愛情深摯持久,
但是幾乎完全限於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層次,事實上,饒施走上詩歌創作的道路,就是格
蘭特一再鼓勵與督促的結果。而格蘭特與另一位畫家Vanessa Bell也有過一個孩子,但是
Vanessa最終無法克制對於格蘭特與饒施之間的深厚感情的嫉妒,離開了格蘭特嫁給了藝
術評論家Clive Bell,這兩位Bell也是布魯姆斯伯利團體的主要成員。值得一提的是,
Vanessa Bell的姊姊是布魯姆斯伯利團體最有名的成員——維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lf)。

聽起來有點複雜,但是這正是布魯姆斯伯利團體的特色:具有頂尖文學藝術才華的一個小
團體,內部有錯綜複雜的情感糾纏,同性異性之間交叉在一起,為他們的創作增添了很多
豐富的內涵。這個團夥實際上因此而成了一個大家庭,但他們不是後來美國五○年代那種
群交式的性解放鼓吹者,他們之間的糾葛大多是感情上的交流,這種家庭一般的悲歡離合
使得這個團體煥發出奇特的魅力,他們的創作形塑了20世紀初期英國文學藝術的面貌,至
今仍舊是英國文學藝術版圖中最為亮眼的一塊。我們看看他們的主要成員就知道這個團體
在英國文學上的重要性了:除了剛才提到的那五位之外,還有藝術批評家Roger Fry,經
濟學家凱恩斯,著名編輯Desmond MacCarthy,作家David Garnett(格蘭特的另一位同性
情人),傳記文學作家Lytton Strachey(格蘭特的堂兄),等等。這些人在伍爾芙姊妹
坐落在布魯姆斯伯利大街的家中定期聚會,共同討論各種不同的文化藝術話題,對各自的
創作提出批評,布魯姆斯伯利團體的名稱就由此而來。

在世界文學藝術的歷史上,再也找不到這樣的一個團體了:他們其中幾乎每個人都跟團體
中的其他成員有家人或者愛人的關係,他們的群體屬性建立在彼此的感情基礎之上,他們
的成就就是他們的感情結晶。世界上也再也找不到什麼文學藝術團體能夠像布魯姆斯伯利
團體這樣影響深遠的了,以至於到今天,當他的最後一名成員去世的時候,他的頭銜都仍
舊不只是詩人,而是「布魯姆斯伯利團體的詩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leantido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