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 in 清大 合勤演藝廳
晚上七點 講談紀錄與心得

講談紀錄:

楊照是歷史系出身的人,
所以對於歷史上的散文發展脈絡很清楚
溯本追源
分別從中西兩方的歷史來看散文的發展
中國六朝以來主韻文
自唐宋開始 散文遂成主流
可是,古人所稱做散文的
八大家之所創作的,又非今日我們所討論的"散文"
可是現在,每當有文學競賽時
大家很自然的就會區分 詩 散文 小說 三類
這 又是為什麼呢?
至此,楊照先生暫停了一下,跳到西方的散文發展

有一點
中西方是類似的
那就是韻文以及散文的分類方式
散文 廣義的就是相對於韻文而言
西方有prose and verse
可是 prose 並非一種正式的文類
它只是一種對文體的形容
我們可以說
西方自古就不把散文看作是一個單獨分類的文體
維吉妮亞 吳爾芙 甚至提到:散文是一種卑鄙的文類
因為他什麼都可以包括 寫作題材更是包羅萬象
重要的是 並不是什麼特定的人才可以寫作
好比寫詩寫的好的就那麼幾個具有文采的
可是,散文就不同了
如果散文是如此廣泛定義的,那任何人都可以是散文作家了
在西方,最接近散文的一種文類是essay-隨筆
最有名的代表就是"蒙恬隨筆"

這時,大家就會疑惑那散文到底該如何定義呢?
關於這點,楊照先生本人亦承認散文是一種很難定義的文體
如果硬要分 該用消去法

散文並非學術界的論文一類
散文並不是讓作者傷春悲秋感傷抒懷的文體
它也不是一種事實的直接描述 紀錄
它亦不會是報導文學
它也並不一定是要說一個有道理的道理
也並不一定要說服別人 使他人信服
....以上,族繁不及備載
總之,由以上許多點可知
寫散文的必定是一個自我中心的人
認為他所寫 所想的東西 是可以看的 值得看的
而且寫散文的人 有某一定程度的將其感性的情感部分理性化的呈現

接下來 楊照先生又把話題拉回現代中國文學的部分
首先提到的又是1917 新青年出版 1919年的五四運動了
楊照說:至此可謂是現代散文的濫觴
可是由後面他所提到的,我們也可得知
近代散文之所以長久擺脫不了文以抒情的命運
也和此段歷史背景有很大的關係

五四運動的精神與西方浪漫主義時期不謀而合
兩者主要的重點就是: 救國與解放自我
這時的青年們受到長久家庭與社會道德觀念的束縛
看到了五四運動這種推翻舊制度的理念
以書籍 報刊雜誌以及音樂 戲劇等方式呈現於大家的面前
紛紛感同身受的群起響應
表現最為明顯的部分就是 自由戀愛
徐志摩該為當時的代表人物
徐志摩與陸小曼結婚時 他的老師梁啟超為當時的主婚人
在婚禮上指著陸小曼大罵,同時也痛責自己的學生
楊照指出理性主義的梁啟超 與極其浪漫主義的徐志摩
在這對比之下 梁啟超是沒有可能理解徐志摩的

伴隨者五四運動 白話文運動逐漸被眾人所重視
隨之而起的當然也包含散文了
而且散文逐漸變成很重要的一類
可是也由於 這個轉變是伴隨者五四運動而起
其文章內容無可避免的也受到五四運動的主要目的的影響
文章中不是透露出作者經世治民的理念 抑或是其獨善其身 自暴自棄的概念
很多的時候 文章是被有意識的創造出來的 目的是在說服人認同自身的想法
但如此一來 散文的內容就不免被侷限住了
此種現象 因為當時的歷史背景 一直持續著
直到民國38年遷來台灣 整個感性化散文被強烈的擴大
甚至還有一定程度的被女性化 

至此點出重點
也就是他認為關於知性散文這一部分
在整個中國文學部分 其實是一塊尚未被開墾的舊的新大陸
事實上它早已有存在的跡象了
可是真要說有什麼重要的創舉或是重要的作品
卻是屈指可數的少 而且大部分的作家都不是完全的知性散文作家
很多的時候,她們還是會感時傷懷 寫文章亦是為了抒發性情

接下來他把重點放到台灣社會現今的學術界"榮景"
以前的教授們被鼓勵從事多方面的認知與研究
可是現在呢?
學校為了爭取經費,紛紛催促教授們寫了一篇又一篇的論文
論文數量的多寡變成教授們很大的壓力
論文內容又被制式化 寫作方式也是
教授們逐漸成為寫論文的機器
論文數量是多了 可是寫出來給誰看呢?
內容過於生澀 閱讀者又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
寫出來的論文 多半是被束之高閣
成堆的論文被撰寫 成堆的論文被棄若敝屣
看的懂的人只佔少數 會去看的人只有一丁點
每一個學門 每一個學系都有這種情況
就好比一座座的巴別塔被人們塑造出來
越築越高 住在裡面的人 最終是作繭自縛阿

在楊照的想法中,只要在現在這種社會現況中,
有一些人就算是少數人,寫知性散文,
整個社會的知識開放性就會提升
如何寫知性散文呢?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要知道自己不知道
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無知之後,對事情抱有好奇心
觀察 甚至欣賞 身邊的任何讓你感興趣的事物
楊照要求我們當場畫出一顆傳統的足球
結果發現其實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
又問今年有幾個情人節?
答案是三個 因為閏七月 有兩個七夕
(也有兩個中元節,還要麻煩好兄弟出來玩兩次...)
這些 都是很生活化的 有趣的 其實要說的話
是可以討論的東西 可是從來沒人拿此作文章
大家太把所有事都視為理所當然
太少質疑 太少討論 太少主動的去探求
這種現象普遍發生在各個地方 大學也不例外阿



這就是整個訪談的歷程,由於實在太發人省思,太讓我驚喜了,
所以寫了一整個長篇,
收穫很多,心中有所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leantido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