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的社會心理學提到"團體決策"
產生的pros and cons,
舉的反例就是甘迺迪執政時期,下令攻擊古巴,結果全軍覆沒的事情。
甘迺迪跟他一票聰明的幕僚們,就算是聰明如此,
還是做出了錯誤的決策。

下課時仁芳跟我提到,講到團體,就想到社團的事情,
覺得很苦惱,很痛苦,
話說我又何嘗不是。不過,說真的我更多的是好奇,
大概是什麼"自取式歸因"發生作用了吧~
畢竟這樣才好維持正向自己的那一面。

老師後來又舉一例,同樣是甘迺迪,在處理古巴飛彈危機的時候,
所做的精采決策,其精采的表現,老師推薦了一部電影就是<驚爆十三天>
Thirteen Days

內容就是在描述甘迺迪兄弟以及其幕僚special assistant O'Nell
在發現古巴飛彈,一路的處理過程,以及決策的思維,
剛剛去借來看了,片長兩個多小時,但故事情節緊湊,讓我覺得非常的值得

課堂上提到,決策錯誤的原因之一是為了維持團隊的和諧,
在看片的過程中,我思考著甘迺迪前ㄧ次錯誤的原因。
甘迺迪聽到在古巴發現飛彈之後,各方的意見蜂擁而來,
其中就有激進派的國防部方面,以維繫國土安全為名,想要出兵攻打古巴。
甘迺迪說:這讓他想到上一次也是同樣的情況,結果呢? 是個錯誤。
因為那次的錯誤,讓他更體會到決策的重要,因此他不想草率做結。
他說it is immoral to abandon one's judgement,
聽起來,上次的最後決策也不是他所希望的,
我想由此推斷,他下錯誤決策的原因,是在於團隊。

提出異議的人,永遠不會被接受,即便他是對的,
電影中聯合國方的美國發言人,在大家力主攻擊的時候,
提出協議的方案,立刻就被甘迺迪否決,
但眼界放遠一點的人就會知道,他願意盡所有的力量來避免戰爭。

可是那些同樣經歷過錯誤決策的局長、部長們,經過上次錯誤之後,
卻更想要攻擊,這就讓我覺得很納悶了。該不會是什麼"認知失調"吧?
總覺得他們只是想為自己的失誤辯護。

--------------------------------------

然而在電影看完之後,我還是覺得戰爭究竟是為了什麼?
人類的攻擊性,真是天生的嗎?
我一直覺得戰爭是悲哀的,
劇中主戰的長官們,私底下諷刺甘迺迪繼承了他父親"姑息主義"的基因,
"姑息主義"究竟又是什麼地步才叫做姑息?
我絕對會是強烈的主和派,
可是我從來也就不曾去思考過戰爭的可能性,
現在想想,我倒是沒有很害怕戰爭,
我說了,
ㄧ直以來,戰爭是可悲的,兩方面臨的都只有悲劇而已,
然而ㄧ旦發生了,我也不會覺得:

阿,美國對了,古巴錯了
或是
美國真不要臉,欺壓古巴

原因在這個片子中顯而易見,
戰爭絕對不是哪一方的主動或被動
雙方之中都有主戰主和的人
若是戰了,雙方都有錯,
若是想辦法和解了,也都是雙方的功勞,

戰爭同時也是不信任的開端,在提團體決策的時候,很明顯的
"不信任感"是一切的根源,沒有人能夠百分百的相信他人,
就連自己的好友,也會開始質疑對方,
甚至是大家都覺得自己是對的,
選邊站? 總之這種東西真是要不得,
就是因為這樣,賽局理論才會說多人都可以被化約為兩個人吧!

其實真的很少很少神經病的人是為了公眾利益的,
大部分的人都是有私利在內的,否則又何必有資本主義呢?

好像太天真了,可是我真的連看戰爭片都會覺得很想哭。
不論如何,我還是主張ㄧ切以和平為依歸,
不過真的很難阿..尤其是政治


和平的人都很容易被冠上懦夫之類的同位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leantido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